发布时间:2019-04-12 热度: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的核心使命。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不断提升中国金融业核心竞争力,以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是当前的重要任务。在近日召开的“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嘉宾就继续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水平对外开放
有利于中国和全球发展
“金融业本质上是竞争性服务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上述论坛中指出,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具有三大职能,一是有效配置资源;二是管理风险,主要通过价格发现和提供各种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三是提供金融服务,服务于居民和企业。易纲表示,金融要做好以上三个职能,就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对外对内开放。金融业开放通过引入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增加金融有效供给。这有利于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中国开放的经验表明,凡是对外开放的领域,竞争力都变得更强,提供的服务也更优质。“所以我认为金融业开放对中国是有利的,对中国人民尤其有利,这将允许内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竞争,提供更好的服务,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所以我们在权衡利弊后,认为扩大开放利大于弊。同时,我们在法律法规和监管上做好相应的准备,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这些都是符合中国自身利益的。”易纲表示。
“事实上,金融业对外开放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金融机构竞争力提升以及全球经济健康稳定至关重要。”在江山控股研究院联席院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建军看来,金融业对外开放对优化金融格局、增加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金融体系、增强市场韧性以及提升金融服务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同时,金融业对外开放还有助于提升机构治理能力,加强金融监管协调。
多维度力促金融业
对外开放
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有发展空间。就此,易纲表示,金融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仍有很大提升潜力。针对当前金融开放水平有待提高的局面,易纲提出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五点考虑。
“从易纲行长提出的这些进一步促进金融开放的政策措施来看,主要包括政策协调、优化环境、健全制度、完善监管等几方面。”李建军表示,“这些措施都着眼于长远,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金融业对外开放行稳致远。”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未来股权和债券市场的继续开放或将成为重点领域。来自华安证券的分析人士预计,金融业对外开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让资本流动更顺畅,一方面要继续丰富融资工具;另一方面也要让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能够使用资本市场工具,让更多境外机构和投资者能够参与中国市场。因此,资本市场的继续开放将是题中之义。与此同时,中国债券市场规模虽然位居世界第三,但全球投资者的参与度仍然偏低。未来,中国债券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会更大。随着中国债券市场不断深入发展,并向全球投资者扩大开放,中国债券市场将迸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期以来,金融高层也频频释放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开放的信号。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本次论坛上也强调,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合作共赢,下一步,要把金融改革开放任务落到实处,针对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新变化、我国发展战略,研究新的开放措施。他同时透露,银保监会正在研究新一轮开放措施。
当前货币政策框架
适应对外开放需求
金融业开放本身并不是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但开放过程可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的复杂性,因此需要不断完善与开放相适应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论坛上,针对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金融风险防范问题,易纲表示,未来要适应不断提升的金融业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对于继续扩大开放背景下的货币政策框架问题,易纲表示,1995年中国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央银行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自该法颁布以来,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得比较稳健。“现行货币政策框架下,我们有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等丰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能力防控风险。我认为已经可以适应金融业对外扩大开放的需求。”易纲表示,“中国在贸易、投资、服务、旅游等领域已经融入全球,中国的货币政策和金融业开放同样也要做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周文渊认为:“金融业对外开放需要成熟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其中利率市场化之后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利率锚定的基准。目前,货币政策在央行公开市场、国内货币市场和离岸货币市场都建立了成熟的调控机制和多样化的调控工具。由此也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加快金融业对外开放具备了更多条件。”
“在经济转型升级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未来货币政策需要继续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要继续保持汇率的稳定,做好内外部的平衡,从而护航中国经济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李建军表示。